#失眠、#高血壓、#免疫系統不好、#壓力荷爾蒙的濃度上升 等等,都和孤獨的感覺有關。但是獨處不見得就會讓人感到孤獨,事實上,很多人即使周遭被許多人簇擁著,還是覺得很孤單。孤獨是覺得沒有人支持你,獨處則是自願獨自靜下來思考。
你有以下的情況嗎?
.閒暇時,你最不想坐下來思考。
.你覺得獨處很無聊。
.在家裡做事時,你喜歡開著電視或收音機,當成背景音。
.周圍一靜,你就感到不安。
.你把獨處視同為寂寞。
.你永遠不會喜歡獨自做某些活動,例如看電影或聽演唱會。
.獨自做事會讓你產生內疚感。
.在等候室裡或工作的空檔,你可能會打電話、傳簡訊,或上社群媒體。
.你獨自開車時,常開廣播或講電話,讓自己有事做,以免無聊。
.寫日誌或冥想感覺像浪費時間。
.你沒有時間或機會獨處。
然而,在一天裡塞滿愈多的活動,到了夜裡,大腦愈是停不下來⋯⋯
#獨評讀好書 https://bit.ly/3qqlw2W
《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 (玻璃心.斷捨離 暢銷紀念版):心智強者,不做這些事.強者養成的終極指南》
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,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,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,#記得打開CC字幕 啊啊啊啊好想吃乖乖!!! ✔︎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: http://bit.ly/shasha77_subscribe ✔︎ 追蹤志祺 の IG 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shasha77.daily ✔︎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:http://bit....
blaise pascal 在 BennyLeung.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
我們該如何分擔彼此的痛苦?- Brian Liu
「為甚麼是我?」這是飽受痛苦煎熬的人常有的抱怨,往往叫陪伴在側的至親不懂回應。南韓從事人權工作多年的社工嚴寄鎬著作「痛苦可以分享嗎?」觀察分析,遭逢厄運或罹患惡疾的人,經常發現言語不足以表達自身痛苦,以致跌入苦不堪言的絕望,換成向身邊人埋怨和發洩,親友要不是跟著情緒崩潰,就是避之則吉,結果更叫受苦者孤立無助。那麼我們該如何分擔彼此的痛苦,才能夠做到互相扶持,不至於拖垮對方?
摧毀自我對話空間的痛苦
在正向思考的推使下,很多人總是理所當然認為,受苦的人應該積極向前,嘗試思考痛苦背後的意義。嚴寄鎬指出,當我們說某事某物有其意義時,通常都是來自它的正面結果,譬如是讓人領略到某些教訓,或者對生命意義有感悟,這些「收穫」讓人相信受苦都是值得。
可是,現實中不是所有痛苦都有正面結果,有時苦難是壓倒性的、或是無妄之災,使人窒息得難以承受,完全找不到因由和出口,即使如何反求諸己也是徒勞無功。有些苦難甚至沒完沒了,使我們難以總結經驗,只能夠被動承受,喪失主動應對的空間。
正如很多學者研究人類的殘酷體驗時發現,個人在「絕對的痛苦」面前,是遍尋不到任何意義,只能夠熬過去。痛苦的「無意義」也會破壞自我對話的可能,無論如何發問「為甚麼是我」或「為甚麼會這樣」也找不出答案。除非內心足夠強大,否則通常都無可避免地感到空虛絕望。
書中一名家庭接連遭逢厄運的事主便慨嘆:「我只想沉睡,因為一睜開眼睛又會繼續想。但是想了不會有改變,也根本想不出甚麼結論,就算真的有,都是些沒有甚麼用的念頭。這樣一看,其實思考最是累人。」
當至親淪為宣洩出口
痛苦可以剝奪當事人的自我對話能力,也破壞與他人的溝通橋樑,甚至不自覺趕走了扶持自己的至親。嚴寄鎬憑藉豐富的社工經驗發現,類似的悲劇其實相當普遍。
求助事主在熙的母親整輩子操持家計、活躍社區,但在 70 多歲時突然倒下、百病纏身,加上治療過程意外頻生,叫她連連抱怨。她經常向家人嘮叨身體有多痛,家人起初也細心傾聽,但隨時間過去,他們再難抵受她日復日的抱怨,漸漸敷衍了事,只會說這是常見老人病,叫母親看開一點,但母親聽後更覺委屈 —— 我已經夠慘了,家人居然不明白我、不站在我身邊。
無法排遣的痛苦與被世界遺棄的孤獨感,很快便轉化成憤怒,令在熙媽媽經常大叫大嚷,每天與老公吵架、對子女謾罵:「還是要大小聲發洩一下呀!不然怎麼撐下去?」這句話充分反映她再沒有能力表達自己的痛楚,只能夠不時放聲呼救,或者拿至親當成宣洩的出口,發出無意義的咆哮,結果使家人的情緒都一同被拖垮。
一直陪伴在側的在熙心力交瘁地說:「簡直是活受罪,因為她憤怒的對象裡頭,有很多是我愛的人,聽到我愛的人對其他我愛的人宣洩憤怒,真的讓我又絕望,又難受。」
可否和我外出散散步?
類似案例在現實中比比皆是,受苦的人無法獨自承受痛苦,於是尋求至親來分擔,奈何痛苦難以言傳的性質,容易令至親淪為情緒勒索和宣洩的對象,破壞雙方關係,使得當事人與陪伴者的世界一起崩潰,深刻地體現「久病床前無孝子」的悲劇。
要解開這道死結,嚴寄鎬提醒,為陪伴者提供支援極為重要,否則他們獨力難支,但我們過去經常把焦點放在受苦者身上,而忽略這個關鍵。在熙平日負責照料病重的母親,而兄弟姐妹從外地回家時,對在熙的關懷也不亞於對母親,每次團聚也會帶在熙抽離原來崗位。
作者還提出另類減壓建議,叫受苦者多外出散步。雖然很多人也會尋找同路人互相扶持,譬如參加病人互助組織定期聚會,但當自己的想法被他人指指點點,長遠也可能叫人倍感挫折和壓力,話題聚焦在痛苦根源也未必是出路。
相反,外出散步每每有助當事人分散注意力,把焦點從自身煩惱轉向外部世界,不會老是談自己,反而會拿外在事物閒聊,與同行的人談天說地。這樣不但有助改善心境,重建與外部世界的連繫,最終或可讓當事人不只看到自己,也留意到他人的難處以及其痛苦的掙扎,從而抵消「只有自己受苦」的孤獨感。
除了修補與外在世界的關係,受苦者亦應該重建內在的對話空間,學習適度的自救。作者認為,寫作和閱讀都是很好的工具,讓人有機會冷靜抽離,有助從第三身視角重新審視自己,使人不至於過度沉溺於痛苦。這不是說要把自己的心路歷程出版成書,寫作的目的也不是說服別人,而是全心關照自身,將其當作人生的「省察工具」,寫日記便是其中一種很好的習作。
歐洲文藝復興時期,自傳體作品興起,某程度便是基於當時的人愈來愈「想暸解自己、想活得像自己」,於是觀寫記錄自己的生活,然後加以反思,寫作也因此孕育出近代的主體意識。近代哲學家伊拉斯謨(Erasmus)和帕斯卡(Blaise Pascal)飽受疾病折磨,於是以寫作記錄身體狀況和感受,梳理自身問題,自我療傷。即使無法得出答案,過程中也可成為自己的最佳陪伴者,在苦痛中重新認清自我。
原文:CUP
#健康 #生理
blaise pascal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
如果你不愛我,大不了我承受,沒誰對誰錯,不需要找個原因去歸咎。
一個人如果要能愛自己,要能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意,那他就必須被他人所愛。而被他人所愛的先決條件,則是對他人付出關愛。
被他人所愛的先決條件,則是對他人付出關愛。
取自《沒有別人,怎麼做自己?》
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
各位朋友,早安:
在昨天的贈書直播裡面,我體會到朋友在留言寫到的類似文字:當昊奇說話,世界就安靜了!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sychologist.Hung/videos/650492359230389/
我特別引用這一篇摘文,一方面當成昨天的補充,二方面希望引發大家的思考—因為我們版面上,常談到先愛自己,才能愛人。
如果您剛好有聽昨天的直播,大概不難明白:我們或許選擇了不同的路徑,最後可能走到了同樣的目的地。
祝願您,能在愛中,不管對象是自己或他人,都可以!
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 ...
誰說一定要先愛自己?
【文/ 邱昊奇】
我其實不明白,為什麼愛人之前要先學會愛自己?
捫心自問,面臨情感難關時,當朋友對我們說出:「愛人之前,要先學會愛自己。」我們實際上會怎麼詮釋呢?
我們也許會在社群上發一則動態:「你說得對,愛人之前要先學會愛自己,我要更愛自己,大爛人不該讓我失去對自己的愛!」
殊不知,我們口中的大爛人同時也發了一則動態:「總有一天你會知道我是對的,因為愛人之前必須先學會愛自己。你要更愛自己,你值得更好的生活,我也是。」
看來,全世界都有自己對於「愛自己」的一套詮釋,差別只在於幽默程度的多寡。
╲
十七世紀的神學家帕斯卡(Blaise Pascal)說,每個信徒都面臨一個兩難的抉擇,到底該相信一個沒有上帝的虛無世界,還是另一個機會渺茫的選擇,那就是上帝存在。雖然上帝不存在的機率比較大,但是帕斯卡辯稱我們還是有充分的理由信仰上帝,因為這渺小可能性所帶來的喜悅,遠勝過可能性較大的虛無。
在尼采宣告上帝已死一百年後的今天,依循同樣充分的理由,我們改信「愛自己」。
如同「浪漫愛情」的概念,過去的歷史長河之中並沒有「愛自己」這個信條,人類也不見得需要這樣的信仰才能過上好的生活。物質條件富足的人類總是能創造一些新的信念來追求,以及讓自己失望。
或許因為「浪漫愛情」早已令人失望,於是「愛自己」接下了為都市人賦予人生意義的重責大任。
╲
如果隨便詢問十個路人「你覺得我們在愛人之前,必須先學會愛自己嗎?」或許會得到一致的認同。但是如果我們繼續追問:「你覺得什麼是愛自己?」則可能會得到五種不同版本的說明,以及另外五張不知所措的茫然面孔。
仔細思考之後,我不是很確定愛人之前,是不是真的必須先學會愛自己,儘管這是當今十分流行的概念,但這個說法同時暗示了「如果不愛自己,就無法愛人」的意義。
如果說「愛自己」指的是建立自我肯定。那問題來了,一個人的自我肯定又必須是建立在他人的存在之上,如同小說家斯湯達爾(Stendhal)的說法─一個人可以獨立成就任何事情,除了性格之外。也就是說,我們對自己的認識,是根源於他人對自己的種種反應。
又或許,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提出疑問:「不先去愛別人,怎麼學會愛自己?」
「對自我的愛」必然先於「對他人的愛」嗎?假如「愛」這個動詞是如愛他人一樣地指向自己,當我們說自己正在「愛」一個人和「愛」自己的時候,這兩種「愛」是相同的嗎?
在我的看法中,愛自己的愛,和愛他人的愛不完全相同,前者偏向「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意」,後者則是「超越自我的欲望與追求」,畢竟我們不會在照鏡子時像是遇見心儀對象那樣地失控與渴望。然而若要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意,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人際關係的和諧,也就是滿足愛與被愛的需求。也就是說,一個人如果要能愛自己,要能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意,那他就必須被他人所愛。而被他人所愛的先決條件,則是對他人付出關愛。
真正能體會到「對自己的愛」的前提,是必須接受自己「對他人的愛」的需求,並且付諸行動去愛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一個人之所以不愛自己,對自己的人生感到不滿意,正是因為他沒有學會如何愛人。
除此之外,我們也應該思考,那些聲稱「學會愛自己之後就能走出傷痛」的人,和「經由時間認清現實而自然走出傷痛」的人真的有差別嗎?對自己的人生感到不滿意是否一定代表反常?難道一段人際關係的失敗非得要找個原因去歸咎,例如「因為我還沒學會愛自己」?
有些事情很可能只是人類生存的真實景況,不見得是問題。
╲
老實說,每次真正能讓我好過一些的,是紮實地接受「不是什麼痛苦都一定有原因」,與其硬是去歸因於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,不如承受真實世界所帶來的張力。
「先愛自己」還是「先愛人」不見得是關鍵,就算我不懂什麼是愛自己,我還是可以大方地先去愛你,如果你不愛我,大不了我承受,沒誰對誰錯,不需要找個原因去歸咎。但如果你也愛我,那我學會愛自己,也是剛好而已。
.
以上文字取自
沒有別人,怎麼做自己?(博客來獨家沉思+告白書衣版):在改變之前,我們都是表演者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70594
遠流粉絲團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ylibfans/
邱昊奇
.
已額滿11/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events/189917322447609/
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:是犧牲,還是責任?是妥協,還是平衡?放下對母愛的執著,恢復你的生命彈性,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
博客來:https://bit.ly/2vhVD9s
讀書花園:https://bit.ly/2GEA9dH
誠品:https://bit.ly/2W4E3Sq
金石堂:https://bit.ly/2vhQ6jh
blaise pascal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精選貼文
#記得打開CC字幕 啊啊啊啊好想吃乖乖!!!
✔︎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: http://bit.ly/shasha77_subscribe
✔︎ 追蹤志祺 の IG :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shasha77.daily
✔︎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:http://bit.ly/shasha77_fb
→ 快來看圖文不符的民俗禁忌懶人包:https://bit.ly/2L5ZPUr
【 製作團隊 】
|企劃:鯉鼬
|腳本:鯉鼬 again
|剪輯後製:阿璞
|演出:想偷吃乖乖的志祺
——
【 本集參考資料 】
→ 「敲門」只是最基本 出外一定要知道的旅館9禁忌:https://bit.ly/2zS0raW
→ 進房先敲門、沖馬桶水 入住飯店避開7大禁忌才能睡安穩:https://bit.ly/2LvLEnu
→ 阿飄走開! 十大住宿教戰守則:https://bit.ly/2uOWAFE
→ 住飯店6大禁忌 這間千萬不能住:https://bit.ly/2zQvN1s
→ 帕斯卡:上帝的存在不需證明,只需賭博!https://bit.ly/2JFAYRw
→ Pascal's Wager:https://stanford.io/2J6NJFY
→ wiki: Pascal's Wager:https://bit.ly/1evHAw3
→ 尋問基督教 – 歷史、文化及哲學的思考:https://bit.ly/2uKHktp
→ wiki: Probability theory:https://bit.ly/2O0gBC1
→ wiki: Decision theory:https://bit.ly/2mvgIck
\每週7天,每天7點,每次7分鐘,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!/
blaise pascal 在 Blaise Pascal - Home |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
Blaise Pascal. 17 likes. 布萊茲‧帕斯卡法國神學家、基督教哲學家、數學家、物理學家、化學家、音樂家、教育家、氣象學家。早期進行自然和應用科學的研究, ... ... <看更多>